粤西的妈祖信仰渊源及现状
来源:网络收集 编辑发布:妈祖弟子
粤
西沿海城市主要包括今阳江、电白、吴川、湛江、雷州、徐闻、遂溪、廉江等,这些城市港湾众多。海区从黄茅海以西至粤桂交界处,包括雷州半岛、台山(现属江
门管辖)、阳江、电白一带。自汉代开始,粤西沿海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有的是始发港,有的是转运港。频繁的海上贸易,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宋代
以降,粤西沿海开始盛行妈祖崇拜,至今绵延不絶。为探究粤西妈祖信仰的渊源及现状,笔者查阅文献并作了实地考察,现把结果整理成此文,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一、雷州半岛周边市县的妈祖信仰渊源及现状
1.雷州半岛周边市县的妈祖信仰渊源
雷州半岛北部的湛江市,原称广州湾,1945年改今名。它是粤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湛江境域,属雷州半岛,三面临海,港湾罗布,海岸线长达
1600多公里。海上交通发达。当地群众素有崇奉妈祖的习俗,许多妈祖庙被称为“婆庙”、“婆奶庙”。湛江的东方街就原名“天后街”,以旧有天后庙得名,
今已废为民居。迁居湛江的福建人以陈、林、李、王姓居多,可见湛江人与福建的历史关系密切。据2003年版《湛江市志》记载,南宋景炎二年(1277),
受元兵追击的南宋军队约20万人,另有10多万百姓从莆田、福州、潮州等沿海岸线相继逃到大陆南部,其后散居于雷州半岛及北部一些地区。据《资治通鉴》记
载,其实在更早的唐朝中叶,就有一次较大的移民潮由闽入雷。宋绍圣四年(1097)被贬雷州的文学家苏辙就曾记述:“予居海康……其耕者多闽也。”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小引》)可见,湛江的妈祖信仰传播,与闽人迁徙密不可分。
又如作为湛江市区一部分的赤坎区,在1889年法国未租借广州湾前,属遂溪县的一个偏僻小镇,但所在的赤坎港是个天然小港,在古码头附近有一座水仙庙
(址在今赤坎民主路水仙街8号),庙前有两口大水井,当地群众说,这里在古代是渔船汲淡水的地方。赤坎港埠的形成,始于宋代国都南迁杭州后,当时中原的人
口大规模向岭南迁移。南宋时期,福建沿海航海交通发达,不少人随船出海经商或者流寓异乡。湛江地区的沿海居民,多数是福建移民,而今湛江地区包括遂溪、海
康、徐闻等地流行的雷州话,又称黎话,它们不是黎族的语言,而是属于闽南语系的一种方言,“更确地说,雷州话的祖宗话是古代闽语的莆田话”。[1]雷
州话“实是闽南话在雷州半岛的一个分支别称。大扺到明代,随着闽潮移民增多,这种‘黎语’已经形成”。当地流行的雷州歌,其载体亦是雷州话。在赤坎,至今
仍有福建街、福建村、福建河等地名,它们都是当年福建人南迁的历史遗迹。
再看徐闻县,两汉和三国时期,其县境内的徐闻港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始发港之一。徐闻三面环海,港湾渔村星罗棋布,天后宫甚多。如水井天后
庙,位于海安所城南门外渡头,建于清干隆五十一年(1786),其后多次重修,1949年后改为兵营,20世纪70年代被毁,80年代初,当地群众集资重
建,颇具规模。又如外罗天后宫,俗称“三座庙”,1984年重建,规模较大,庙内有正殿、配殿和亭台。此外,还有锦和天后庙、曲界天后庙、海安白沙埠天后
庙、沓磊天后庙、角尾潭鳌“娘王庙”、城南翁农尾“圣娘庙”、新西三座“圣娘庙”、东场天后庙,西连田四、水尾天后庙,五里三塘、四塘、南山下村天后庙及
新寮镇建寮村、北尾、港六天后庙等达19座天后庙,今或毁弃或重建,历尽沧桑。
笔者经考察徐闻的天后崇拜,发现也与当地居民的祖籍关系密切。查地名志记载,徐闻有19个村庄的居民是明清时期从莆田迁移来的。此外,据县志记载,自
莆田来徐闻任职的地方官有7位,如明嘉靖间任徐闻县丞的进士林应聪,明代任徐闻典史的黄镗、郑一庸、苏朝举等。徐闻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妈祖的故事,如
“搬姑”、“白宫的来历”等故事(详见《徐闻文史》第13辑,2000年)。
据《海康县志》记载,海康县历史上在迎恩坊、下岗老村、下岗仙村、头角村、东湖村(宋代)、大埔村、南兴墟、博怀渡头等地也都有天后庙,只是世事沧
桑,今存者寥寥。廉江古称石城,自汉至唐代,是百越俚族聚居之地,虽远离海岸,但江河纵横,历史上妈祖宫庙,亦为数不少。据光绪《石城县志》载:“天后庙
在都司果西,康熙十一年建,每岁春秋仲月上癸日致祭。”1995年版《廉江县志》收録有安铺天后宫史迹,该宫位于安铺镇中天街,建于清干隆五十一年
(1786),同治十年(1871)重修,并于后座增建一座三间的“上达堂”。1945年被日机炸毁,后改建为戏院。建国后,扩建为人民戏院。此外,在廉
江铜鼓径蟠龙庵左侧、营仔墟及城西白沙村埠头均建有天后宫。廉江建天后庙,同样与闽越人迁徙有关。“到了明朝,其他如罗、刘、赖、陈、李等一百二十多姓人
氏,先后从福建等地流迁廉江定居。”[3]
遂溪县得名于“溪水合流,民利遂之”。遂溪因濒溪临海,昔时天后宫也不少。据清《遂溪县志》载,天后庙“一在县南市,干隆元年建;一在通明港调蛮村,
明万历十四年建,三十七年重修;一在曾家渡头;一在南柳村西北;一在梧桐塘;一在城月墟,道光二十八年建”。遂溪天后宫多为明清时所建,因地处雷州半岛北
部沿海,且先祖大多为闽、潮(州)移民,故有崇拜海神妈祖的风俗。
又据旧志记载,吴川历史上亦有8座天后宫,位居洪圣宫、冼太夫人、龙母庙之先。而与吴川相邻的电白县城、水东、博贺等港口或近水处亦有5座天后宫。综上所述,粤西的妈祖信仰既与滨海地理条件有关,亦与闽、潮之移民密不可分。
2.雷州半岛周边市县的妈祖信仰现状
历史上雷州半岛周边市县妈祖庙宇众多 。但沧海桑田,大多已经毁弃。以下介绍一些比较重要的重修或复建的妈祖庙宇,借窥雷州半岛周边市县妈祖信仰现状之一斑。
(1)文章湾天后宫:坐落于湛江市赤坎前进路22号,传说宋末陈文龙元帅次子陈梦雷,从福建莆田玉湖来到雷州半岛隐居。其后裔于清康熙三十八
(1699)创建。建国前,孙中山胞兄孙眉在广州湾成立同盟会,该宫为同盟会会址。曾一度成为南路中共地下党的医疗器械、药品补给转运站。1963年毁
坏,1999年重建,占地面积144平方米,建筑面积74平方米,是一座典型闽南风格仿古建筑,正门对联:“湄洲分灵迁湛土,文田香火继莆田。”每年农历
正月十九日,这里举行大型祭祀妈祖巡游活动,并率先在粤西地区举行首届妈祖文化节。2003年,该宫入编《世界妈祖庙大全》一书。
(2)平乐天后宫:原属雷州府遂溪县二十二都。现属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新建的湛江海湾大桥左边,昔日古宫前临大海。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
(1690),为平乐村始祖宋进士明健太守之长子黄应诚的后裔所建。1962年毁。现存道光二十二年铸铁钟一口。1994年重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大门对联:“圣德配天天作合,母仪垂后后来苏。”过去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晚,例行全村扫清道路。从初十日至十五日连续游神7天,鼓乐
喧天,场面壮观。文革时期,巡游活动停止。至1989年恢复。每年三月二十二日妈祖诞期间,平乐村人人斋戒,演戏酬神,成为该村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
(3)津前天后宫:位于湛江市外海的硇洲岛,前临南海,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清咸丰元年(1851)重建,共三进,中间拜亭已改作天井。古
庙不但有丰富的民间传说。且文物众多。如庙前“海不扬波”石坊,为明万历三年雷州推官顾以锡为报天后显灵庇佑他在硇洲洋面战胜海盗之恩所建。石狮子则为清
道光年间硇洲振威将军福建水师提督窦振彪所献。又如同治年间,吴川状元林召棠为天后庙题额。天后坐轿所刻楹联“像是莆田尼山吴祖,庙居津前正德元年”,则
显示天后信仰是硇洲吴姓先祖从莆田带入的。清代,每逢初一、十五,官员们鸣锣开道,前往朝拜天后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当地要举行“三月坡
会”,在庙前演戏酬神。改革开放后。不少港澳台同胞前来祭拜许愿,并赠送石狮、石香炉等,古迹得以光大。[4]
(4)雷城天后宫:又名天妃宫、龙应宫,位于雷城镇关部街夏江巷。始建于宋,明正统十一年(1446)知县胡文光重修,更名“雷阳福地”。此后,于弘
治八年(1495)、嘉靖元年(1522)、嘉靖十六年(1537)、万历二年(1574)多次重修。万历十五年(1587)至湄洲岛请天妃像入宫。清代
此宫又多次增建和重修。宫的第三进为正殿,供奉天后塑像。对面为清代古戏台。1983年海康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1990年信众集
资修葺,使古宫焕然一新。[5]大门刻联:“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表明雷州与莆田的亲缘关系。
(5)梅緑天后宫:该宫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重修,光绪十三年(1887)曾御赐“泽洽重溟”匾。相传昔年庙将竣工,神像自漳州起运,竟然只一夕至芷
寮(吴川古海港),故有“五更漳水通梅水”之联句。天后宫大门石刻联云:“孝友着璇宫,天生使独;声灵昭镜海,后来其苏。”为清光绪四年(1878)重修
时唐毓真书。抗日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天后宫曾为革命活动据点,1958年被当地综合厂占用,1994年当地群众集资重修,耗资100多万元,于1995
年仲秋竣工。如今,庙宇红墙緑瓦,斗拱飞檐,为吴川市文物保护单位。按梅緑为吴川治所,境内的鉴江为粤西最大的河流,水上交通发达,商贸繁荣。“早在唐代
就有船舶往来于吴川芷寮港与广州、福州和广州湾(现湛江)之间”。[6]很多闽南人来此经商,梅緑镇至今仍有“漳州街”。
(6)塘天后宫:位于吴川梅緑镇3O公里外的塘镇通津河畔,昔日舟楫往来,商贸频繁。该宫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道光二十年(1840)重建。2O世纪4O年代初,抗日名将张炎在宫前作过著名抗日救国演讲。1944年冬,张炎、詹式邦部队在钩镰岭歼灭进犯日军后,在
宫前戏台召开祝捷大会。然几经风雨,天后宫只剩几堵断壁残墙。1997年冬,当地有识之士和港澳同胞、华侨等捐资,按原貌风格在原址重建,2002年冬竣
工,建筑面积465平方米,耗资200多万元,前座设张炎将军纪念馆,上座供妈祖像。宫前立双龙石柱,壁画栩栩如生,成为一处缅怀先烈和朝拜妈祖的观光胜
地。
二、阳江地区的妈祖信仰渊源与现状
1.阳江地区的妈祖信仰渊源
阳江古为百越之地,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南临南海,海岸线长,岛屿众多,有七大渔港。因处于热带到亚热带过渡带,夏秋台风频繁,容易造成灾害,故崇
拜神只习俗,千年不变。阳江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转运港,是粤西地区物资的集散地。唐代,阳江盛产海盐,宋代,阳江石湾窑盛产陶瓷,那时期,阳江已和江浙
沿海地区开展商贸往来。至明代,阳江发展成为广东省七大造船中心之一,所以,外地渔船(包括福建沿海地区)经常来往于阳江各地渔港,同时也将妈祖信仰带到
了阳江。
在阳江沿海港湾中,过去还聚居着一个特殊群体——疍民,史称南蛮之一种,“疍户者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或编蓬溺水而居……齐民则目为疍家”,他们
“世世以舟为居,无土著。”(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在旧社会,疍户受尽欺凌,生活贫困,他们有的在海边搭起木棚居住,人称“疍家棚”。疍民久居江海
之上,无法读书识字,愚昧无知,遇有灾难,只有听天从命,祈求神灵保佑,其中海神妈祖和洪圣大王是最主要的神只。阳江渔民有张、林、杨、阮、蔡、郭六大
姓,崇拜妈祖者居多。
闽人入籍阳江,对传播妈祖信仰亦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阳江籍著名史地学家司徒尚纪教授在所着《岭南历史人文地理》一书中写道:“南宋绍兴年间,南恩
州(今阳江)邑大豪多莆(田)、福(州)族。”据《林氏开基宗祖系谱》记载,原居莆田县乌石村的二十九世祖咸公,为宋咸淳间(1265—1274)举人,
曾任广东候补知县,改任南恩州儒学,居阳江城州背街,为阳江林氏开基始祖。阳江城人林义强曾对笔者说,妈祖林默确是其宗支姑祖。
宋代,阳江县城已建有“祖创宫”,这是阳江最早的一座妈祖庙。据《阳江志》(1925年版)载:“天后庙在崇善坊,曰祖创宫,传自宋创建。干隆四十八
年(1783),道光三年(1823),光绪三年(1877)、十二年(1886)重修。”古宫坐落于阳江市区塘边张中段,占地200平方米,前座被改建
成民房,中、后座至今基本保持完好。除林姓从莆田迁居阳江外,李姓、姚姓亦均来自福建莆田,而黄姓原居江西,是先居莆田,入粤后再迁居阳江。
阳江妈祖信仰的兴盛,还有一个历史影响因素,那就是清代至民国年间,阳江地区兵荒马乱,瘟疫流行。阳江各地举办娘妈出游活动,以驱疫禳灾,这在客观上
又强化了妈祖信仰在当地的影响。游神活动每三年一次,先城外后城内,故民间有“二十一日游城外,二十二日游城内,二十三日吃猪会”之谚。至1927年后,
阳江城大型游神活动始停止。阳江有大规模游神活动的妈祖庙还有东平镇天后宫、阳西儒洞天后宫等。前者今尚存每年正月举行放烟花、抢花炮习俗;后者尚保留一
年小游、六年一大游的妈祖游神活动。
2.阳江地区的妈祖信仰现状
笔者不完全统计,阳江历史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妈祖庙有30多座,至2006年,现存且对外开放的妈祖庙有13座。其中石角天后宫、儒洞天后宫和闸坡大角
天后宫被莆田湄洲祖庙确认为分灵庙,并加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阳江北津港天妃庙,是明代广东三大海神庙之一,明末清初岭南文学家屈大均为之撰写《阳江
天妃庙碑》,可惜古庙毁于20世纪30年代。下面简述阳江几座较有代表性的天后宫现状,从中可见妈祖信仰在该地区的传播情况和发展趋势。
(1)石角天后宫:位于阳江市郊东南三里的漠阳江畔,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此后多次重修。古宫占地约700平方米,为两进一天井的清代砖
木结构建筑。正门对联曰:“泽沛莆田超漠海,灵分湄岛镇鼍江。”1966年古宫改建作他用。1984年,在几位妈祖热心人士的努力下,开始着手重修。
2O04年7月,从湄洲祖庙请回一尊木雕妈祖像,成为湄洲祖庙分灵庙。10多年来,春秋两诞致祭,香火旺盛。
(2)儒洞天后宫:位于阳西县儒洞正街,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落成于道光八年(1828)。工程浩大,是阳江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座天后宫。古宫为三进砖木结构建筑。正门对联 :
“圣德配天,湄洲道范;母仪称后,海国慈航。”1957年前,建筑占地面积达2760平方米,宫前空地约7000平方米,设大小戏台四个,1958年后,
空地变为私人住宅。文革中,古宫神像被毁。1991年修葺后对外开放。从1994年起,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举行游神祭祀妈祖活动,每隔六年举行一次大型
醮会。2006年冬举行的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盛况空前。
(3)东平天后宫:位于阳东县东平镇福兴街,是目前阳江市整体建筑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天后宫。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咸丰二年(1851)重建,占地575
平方米,大门对联为:“湄岛钟灵,恩敷南国;熙朝显圣,泽溥东平。”该宫因长期被水产站占用,整体建筑未损。2002年8月,来自全国各地参加“第五次
(阳江)海洋文化研讨会”的50多位专家学者到此参观题词,对该宫的价值给予瞭高度评价。
(4)平冈天后宫:原为明万历年间所建的慈恩寺,当地素有“先有慈恩寺,后有平冈墟”之说。由于年久失修,古寺在建国前已倾圯。因寺内原设有天后宫、
三圣堂等殿宇,2005年11月,当地信众在原寺址上改建为天后宫,2006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270多平方米。大门对联为:“覃恩浩荡深如海,后德巍
峨独配天。”宫前有“日月”、“干坤”两口古井,落成后,香客络绎不絶,这是阳江市内佛寺改建天后宫的一个典型案例。能在一个古镇边兴建起一座天后宫,原
因一是附近没有天后宫,而当地是半渔半农经济地区,信仰妈祖的人不少;二是交通便利,天后宫就在江闸公路主干线旁边,经过环境的美化,使之成为了当地的一
个妈祖文化旅游区;三是天后宫负责人人缘好,得到了当地妈祖信众的信任。
以上是笔者对粤西妈祖文化历史和现状的初步考察,由于受时间和条件所限,更深入的研究有待今后进一步的调查挖掘。笔者相信,随着人们对妈祖信仰及其文
化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妈祖文化的价值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识,妈祖精神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妈祖文化还能促进当地的文化产业、旅游事业和经
济的发展,因此,妈祖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了一个大力弘扬的新机遇,呈现出继续复兴、发展的新趋势。
邓格伟(阳江市书画学会联谊部部长。)
参考文献
[1]蔡叶青:《雷州话源流考》,政协湛江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湛江文史资料》第4辑,1985年11版。
[2]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赖炳寿、刘桂和:《廉江民居琐谈》第55页。政协湛江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湛江文史资料》第4辑,1985年版。
[4]湛方文:《硇洲岛津前天后宫》政协湛江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湛江文史资料》第11辑,1992年版。
[5]雷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海康县志》,中华书局2004年版。
[6]韦燕徽:《吴川交通发展史初探》,政协吴川县文史组编《吴川文史》第3辑,1985年版。
(本文原载《莆田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本文源于互联网或妈祖弟子编辑整理发布,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删除!